• 學術研究

  • 以風險為基礎的篩檢模式能下降30%的間隔癌發生

    利用基因、腫瘤表現型、臨床特性和傳統危險因子對乳癌進行個人化篩檢

     

    Y-Y Wu, M-F Yen,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3)

    broken image

    研究提出以基因體學、腫瘤表現型、臨床特徵和傳統危險因子構建的馬爾可夫回歸模型,對臨床前可檢測和臨床檢測的乳癌進行風險預測,可降低30%預期的發生率與8.2%的偽陽性個案。

    相較於臨床理學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下降41%的乳癌死亡

    利用1,429,890名婦女的傾向分數分析對於利用以風險為基礎及全面性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與臨床理學檢查作為以族群為基礎的乳癌篩檢進行比較

    Amy Ming-Fang Yen, PhD; Huei-Shian Tsau, PhD, et al. JAMA Oncol (2016) 

    broken image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臨床理學檢查,全面性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下降41%的乳癌死亡及30%的二期以上乳癌發生。

  • 寇斯階段型馬可夫模型對癌症篩檢計畫有益處

    使用寇斯(Coxian)階段型馬可夫過程來模擬癌症篩檢所辨別出的癌症之過度檢測情形

    Amy Ming-Fang Yen and Hsiu-Hsi Chen. Stat Methods Med Res (2020)

    broken image

    此研究提出寇斯階段型馬可夫過程來區分漸進式的潛在多階段路徑和非漸進式(過度檢測)的潛在多階段路徑,證明60%的前列腺癌和乳癌過度檢測是因為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與乳房 X 光攝影術所造成。

    以馬可夫回歸模型估計BRCA多階段結果

    用於多階段疾病發展的基於抽樣之馬可夫回歸模型:在癌症篩檢計畫中的應用

    Chen-Yang Hsu, Wen-Feng Hsu, et al. Stat Methods Med Res (2020)

    broken image

    研究提出新的抽樣馬爾可夫回歸模型,以模型估計BRCA基因對乳癌多階段結果的影響,以及使用大腸癌族群篩檢數據用來確定每種篩檢方式的最佳採樣分數。

  • 停經後BMI的增加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體重指數與乳癌:1,393,985名台灣女性進行的前瞻性世代研究分析

    M-J Chen, W Y-Y Wu, et al. Int J Obes (Lond) (2016)

    broken image

    研究調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對台灣女性乳癌發病風險的影響。結果發現停經後BMI的增加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肥胖可能是台灣女性停經後發生乳癌的重要促進因素。

    BRCA1錯誤定位會使MN型和BRAC1陰性病例的乳癌風險增加

    BRCA1錯誤定位與台灣女性的乳癌發生和不良預後相關

    Jar-Yi Ho, Ren-Jun Hsu, et al. Eur J Cancer Prev (2015)

    broken image

    研究結果發現BRAC1錯誤定位會使MN型和BRAC1陰性病例的乳癌風險增加,亦會使乳癌的死亡風險增加。

  • 馬可夫回歸模型適合用於制定個人化的篩檢

    具狀態相關基因性和環境性共變量的乳癌腫瘤之多階段發展的風險評估

    Yi-Ying Wu, Ming-Fang Yen, et al. Risk Anal (2014)

    broken image

    研究預測從無乳癌到臨床前可偵測期(PCDP)以及從PCDP到臨床階段的風險。發現除了ER、Ki-67和HER2基因,體重指數和第一次懷孕的年齡亦與癌症的發生有關。

    最佳的兩階段乳癌篩檢之切點

    針對乳癌中低發生率國家的最佳兩階段乳癌篩檢

    Shou-Jen Kuo MD, Tony Hsiu-Hsi Chen PhD, et al. J Eval Clin Pract (2010)

    broken image

    研究使用了50-69歲台灣女性進行的兩階段乳癌篩檢數據,利用綜合風險評分替女性的乳癌風險分層,並採取針對風險評分高於切點的女性進行乳房攝影篩檢之策略。

  • 雙側乳癌相較單側乳癌的死亡風險較高

    早發性單側及雙側乳癌累積生存率:1907名台灣女性分析結果

    W-H Kuo, A M-F Yen, et al. Br J Cancer (2009)

    broken image

    研究考慮單側和雙側乳癌個案的癌症發展歷程以評估乳癌死亡風險,整體來講雙側乳癌相較單側乳癌的風險比為2.50(95%信賴區間:1.43-4.37)。

    貝氏分層多階段模型可以用於估計乳癌疾病的轉變

    具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腫瘤發展的貝氏隨機效應馬可夫模型

    Grace Hui-Min Wu, Shu-Hui Chang, Tony Hsiu-Hsi Chen. Biometrics (2008)

    broken image

    研究提出具有固定和隨機效應的貝氏分層多階段馬爾可夫模型,可以減少殘差異質性與提高平穩分佈的收斂性,並應用於參與乳癌篩檢計劃有家族病史的高危族群。

  • 中低乳癌風險的國家利用兩階段的乳癌篩檢策略有較好的篩檢效益

    對早期乳癌患者使用乳暈周圍注射技術進行放射引導前哨淋巴結活體組織檢查

    Ruoh-Fang Yen, Wen-Huang Kuo, et al. J Formos Med Assoc (2007)

    broken image

    研究評估使用乳暈周圍注射技術進行放射引導前哨淋巴結(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體組織檢查(SLN biopsy, SLNB)的準確性,以預測早期乳癌患者腋窩淋巴結的組織病理學狀態。

    中低乳癌風險的國家利用兩階段的乳癌篩檢策略有較好的篩檢效益

    乳癌中等發生率且持續增加的國家中乳癌篩檢的發展

    Grace Wu, Sam Chen, et al. 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2006)

    broken image

    研究說明了台灣乳癌篩檢的衛生政策的演進,最後發現對於台灣來說兩階段的篩檢策略具有可接受的召回和癌症檢測參數,相較於其他策略有更好的表現。

  • 早發性乳癌和小葉癌較早發現雙側乳癌的可能性更大

    早期診斷但原發性乳癌低發生率地區雙側乳癌的發生率和危險因子:台灣10年縱向世代分析

    Wen-Hung Kuo , Amy Ming-Fang Yen,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6)

    broken image

    研究發現首次乳腺癌診斷後 1、3、5年對側乳腺癌的累積發生率分別為1.15%、1.94%和2.97%。危險因子包含:更年期、浸潤性小葉癌、接受化學治療和/或放射治療。

    非齊性指數回歸馬爾可夫模型評估乳癌進展

    使用非齊性指數回歸馬爾可夫模型評估慢性病進展:以台灣選擇性乳癌篩檢為例

    Hsin-Ju Hsieh, Tony Hsiu-Hsi Chen and Shu-Hui Chang. Stat Med (2002)

    broken image

    研究中提出的非齊性馬爾可夫模型可以應用於隨時間增加或減少的慢性病進展率,並模擬相關共變量對多階段轉換率的影響。

  • 可應用於缺乏篩檢間隔發現個案之其他篩檢計畫評估

    利用馬可夫鏈模式評估臺灣地區多中心乳癌高危險群篩檢計畫

    Ming-Fang Yen, Tony Hsiu-Hsi Chen, et al.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999)

    broken image

    研究模擬不同篩檢間隔之成效發現篩檢間隔個案(interval cases)之比例隨間隔增加而增加,配合存活資料可推估現行一年之篩檢間隔政策可以降低乳癌死亡率36%。

    每年一次的乳癌篩檢能顯著降低高風險婦女33%的乳癌死亡率

    對乳癌指數病例女性親屬的乳癌篩檢效果:台灣多中心癌症篩檢

    Mei-Shu Lai, Ming-Fang Yen, et al. Int J Cancer (1998)

    broken image

    研究以模擬模型評估不同的乳癌篩檢策略對於有家族病史的乳癌高風險婦女的效果。發現每年一次的乳癌篩檢能顯著降低高風險婦女33%的乳癌死亡率。

  • broken image